安徽開展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專項整治行動
來源:科柏盛環保 發布時間:2025-09-30
為進一步強化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監督管理,更好保障汽車以舊換新,結合全省實際,安徽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 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專項整治行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工作目標
嚴格落實《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715號)、 《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商務部2020年2號令, 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 (GB22128-2019)、《 報廢機動車拆解企業污染控制技術規范》 (HJ348-2022) 等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嚴厲打擊非法回收拆解行為,規范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以下簡稱“資質企業”)生產經營,強化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 促進全省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 、重點任務
(一)嚴厲打擊非法回收拆解。用好《安徽省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政策工具,暢通舉報渠道,強化社會監督,加強省市縣聯動,嚴厲打擊未取得資質擅自從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的行為和資質企業超出《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資質認定證書》(以下簡稱《資質認定書》)認定的車型范圍從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未在資質認定的拆解經營場地內對回收的報廢機動 車進行拆解、在分支機構從事報廢機動車拆解等行為。嚴格執行機動車報廢標準規定和車輛安全環保檢驗標準要求,依法依規淘汰符合強制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依法查處機動車維修經營者承修已報廢機動車的行為。加大對已達到報廢標準機動車上路行駛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二)規范資質企業生產經營。指導督促資質企業嚴格遵守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依法規范報廢車輛回收拆解行為,加強拆解物的現場管理、貯存管理、轉移管理和處置利用管理,落實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企業主體責任,保持打擊超標排污、非法處置固體廢物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對發現的資質企業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由市縣商務主管部門或相關部門視情節輕重,依法依規推進整改整治或進行行政處罰,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機關處理;構成吊銷《資質認定書》情節的, 提請省商務廳吊銷其《資質認定書》;發現資質企業不再具備《實施細則》第八條規定條件的,責令企業限期整改,拒不改正或逾期未改正的,提請省商務廳撤銷其《資質認定書》;資質企業停止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業務12個月以上的,或者注銷營業執照的,提請省商務廳撤銷其《資質認定書》。
(三)持續推進資質企業提質升級。加快《回收證明》電子版推廣應用,深化“汽車以舊換新一件事”、“車輛報廢注銷一件事”。引導發展“互聯網+報廢車回收”,大力推廣上門收車服務模式。鼓勵資質企業開展精細化拆解,發揮線上交易平臺聯通產業鏈作用,擴大報廢機動車回用件銷售規模,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暢通報廢機動車“五大總成”交售渠道,鼓勵回收企業向符合《關于印發<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發改環資規〔2021〕528號)要求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交售報廢車輛“五大總成”,推動企業從粗放式回收拆解向再制造、再利用方向轉變。鼓勵具備條件的資質企業積極向下游鋼材、有色金屬、 零部件再制造等產業鏈延伸拓展,實施數智賦能,加快產業升級。
三、時間安排
專項整治從2025年9月起至2025年12月。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部署準備階段。9月。各地設立舉報電話,開展線索收集;建立工作機制,參照《安徽省商務廳等7部門關于做好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資質認定及行業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皖商建〔2021〕54 號),明確部門任務分工;指導資質企業 對照附件內容進行自查,制定整改問題清單。省有關單位在各自 職責范圍內加強工作指導。
(二)排查治理階段。10月至11月。持續加大非法回收拆解行為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深入資質企業開展對照 檢查,依法推進發現問題處置,健全問題發現和處理處置的閉環機制,提升資質企業規范經營、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水平。市縣商務主管部門商務執法職責發生調整的,由同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承擔相關職責的部門實施。
(三)總結提升階段。12月底前。各市重點圍繞打擊非法回收拆解、規范資質企業經營管理、跨部門長效治理體系建設、支持行業企業創新發展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亮點,存在的困難、不足和問題,全面總結專項治理工作,要求數據翔實、有典型案例。
四 、工作要求
各地要充分認識加強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監管的重要意義,加強部門協作配合,提升協同監管能力,形成政企聯動、上下聯動、共管共治的局面;要確保報廢機動車回收違法線索舉報電話暢通,及時搜集、依法處理違法違規信息;要加強對資質企業監督指導,切實規范報廢機動車回收行業秩序;要加大行業法律法規宣傳,引導群眾依法交售報廢車輛;要加強行業發展引導,對于準備進入報廢車回收行業的主體,講清行業現狀、政策要求、 投入產出、發展利弊等,引導行業有序發展。